<aside>
✍ 题主: @Shan
共建者: @Flora W @TONGFEI JIN
</aside>
本页内容丰富,欢迎自行探索,或点击目录了解框架。
背景:什么是韧性社区?
为什么要讨论“韧性社区”?
廖桂贤教授(多年研究韧性理论、现任教于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说过“复杂的问题无法用简单的手段来解决”。当代城市是一个持续变动的复杂系统,传统单点式补救或与自然对抗的思维已然行不通,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打造的不是更坚固的防灾工程,而是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在面对冲击时能降低灾情,并在灾后迅速地调适与恢复,重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家园。出处
什么是“韧性”(resilience)?
“韧性(resilience)”可以说为我们更具体地展现了“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特征。——中野佳裕
“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
- 在生态学韧性的概念中,如颱风淹水、地震等环境变动其实是城市系统的正常动态现象,因此要提升城市韧性,重要的不是去抵抗或是控制这些变动,而是去“因应”变动,并在经历一次次的冲击后不断学习、重组与再生,蜕变为能与变动共存的城市。
- 在1990年代,这个概念也开始被用来形容社会系统:一个城市的功能受到自然灾害等破坏,居民如何利用当地社会资源恢复自己的社区和生活的能力;其他比如还有:经受金融危机后经济如何恢复;开发学中也开始使用这个概念进行评价:外部的援助不是无限的、反而是一个依赖的对象,当我们面对国际挑战(例如全球变暖带来的异常天候、战争、疾病等等)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的难题时,帮助当地社区建立他们自己的韧性-借助外部力量的同时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力量建立自己的社区而不是依赖外部援助或大企业的入驻-是否是一种更好的援助手法?
- 韧性,是指一个系统在变动中透过自我调适而存续的能力,是系统在面临“变动中”透过调整系统的应变能力。特别强调“在变动中”,因为韧性是面临“变动”时的一种系统特质。这个概念的基本脉络就是“如何因应变动”。若变动不存在,就没有讨论韧性的意义。出处
- 随后这个概念被应用到心理学中:经受暴力、心理创伤后,心理状态恢复的能力。
- 国外韧性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等领域。当前学界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分别为能力恢复说、扰动说、系统说和适应能力说。